中医四大经典名著是哪几本,及简单介绍?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清),故事背景:清,体裁:***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故事背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体裁:***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故事背景:北宋末年,体裁:***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故事背景:唐,体裁:***
你觉得读懂《伤寒杂病论》的标准是什么呢?
没有标准,因为此书不是原版,很难看到他的全貌。但《伤寒杂病论》是现存临床辨证论治体系较完美的医著。药是常用药,方是经典高效方,处处有鉴别,处处是活法。汗有麻桂,下有承气,和有柴胡,消有抵挡,吐有瓜蒂,清有白虎,温有四逆,补有甘草。外可以治疗外感病,内可以调治脏腑,小青龙即可治疗外感内饮,又可以治疗内伤痰饮;柴胡桂枝干姜治疗外感并肠胃,又可以调治肝胆胃肠内伤。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读懂《伤寒论》最基本标准就是尊重原著,摸索原著作者思想轨迹,对《伤寒论》“不懂不要装懂”,不要“理论不够,八纲来凑”,还不知耻辱地宣扬这种“***泰斗”,真正读懂《伤寒论》原文者,才会知道水下冰山的巨大,临床疗效远超这类“***泰斗多少倍”。所以,读《伤寒论》最基本底线要求,就是要‘’实事求是‘’,逐条解读“原文依据”。系统要完整,原文中涉及那么多的“某病伤寒某某日”的说法来历要读懂。不要王顾左右而言他,回避这些要点核心条文而去追逐什么“经方用量”。
随便拎个病人来,用伤寒杂病论书中的方子下药,药到病轻或病除。比能把伤寒论倒背如流,解释的天花乱坠牛逼多了。我就觉得这本手册似的典藉就是象字典一样的书。见症状翻到那篇,按书上所指,全对得上就照方抓药。吃了看状态,一步一步来。如果不对症,有疑问,琢磨着来。谨慎用药下结论,哪怕看不了让病患另寻高明。也切不可盲目治疗,误人性命。最基本的原则,是症用是药,不可越过它噫想天开。
读懂《伤寒杂病论》的标志是什么?这个问题让我心头一惊,我先问自己读懂了吗?没有,但是,什么时候读懂呢,有标准吗?
去问终身都在读这本书的经方大家,他们的回答会让人满意吗?可能是,他们也许会谦虚地说自己没读透,许多不解的疑点,一直都存在,这就是神奇的《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方并不算太多,记忆力好的人,真的是可以硬背下来的,能背下来,就是读懂了吗?绝对不是,即使你有机会临床运用上面的方剂,甚至于达到了灵活运用,你也不能说自己懂了,为何这么说呢?
只有身在这个过程里,你才会自己明白,你只有虚心,再虚心,永远的虚心。
每一次看,都感觉是第一次看,都有似曾相识之感,熟悉了,似乎又陌生,这是我看这本书的迷茫,就象梦中情人般不可理喻。
是的,方剂真的不算太多,但也有几百个呀,你只局限于每个方就太狭隘了,你要把这些方看成零件,它们可以配合成千变万化的东西,那简直成了远不到边的迷宫,够一个人一辈子都走不到边,十个数可以促成数学家,几百个方可以促成中医学家,中医学家之难,远几十倍在数学家之上,你信不信,你信不信呢?
伤寒方治万病,你信吗?历代医家在那里不懈地努力,或是追随张仲景,或也填补了其中的一些不足,都可以是一代一代的名家,值得歌颂!
在当下,中医一直被打压,有几个在读这本书?太阳篇知道的人很多,厥阴篇几乎无人问津,杂病能治的人也多,但是,三阴篇的病很少人触及,三阳篇很多只是半桶水,你找啊,你难找到一个好中医,这就是现实。
所以,能读这本书就是超级棒了,要决定读懂它的标志,那要整个社会的努力,不要打压,全民合力,这样***以时日,也许可证有个标志,而任何个人读懂,有同大海里的一根针,谈不上标准的。
最后,向读《伤寒杂病论》的朋友致敬,只有你们的努力,才会有人读懂,甚至于知道读懂《伤寒杂病论》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