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大学网

邯郸大学613***,学生门

  1. 率军百万,又有学霸身份加成,隋炀帝远征高句丽为何一败涂地?

率军百万,又有学霸身份加成,隋炀帝远征高句丽为何一败涂地?

在很多人看来,高句丽可能是历史上的一个很小的国家,而这就是对于高句丽最大的误解!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

高句丽极盛时期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部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而据耿铁华先生在《中国高句丽史》一书中所统计得出的高句丽的常备军队是60万人左右,这样的军队数量可是大国风范了啊!因此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弱小的高句丽其实一点儿也不弱!而更为可怕的是这个国家还在继续壮***展,因此志在威服四夷的隋炀帝绝对不允许这样的国家继续发展下去。



(高句丽疆域图)

而之所以说高句丽欠揍,则是因为和其他小国臣服于中原王朝不同的是,高句丽不但不臣服,还多次主动挑衅中原王朝,而又多次被揍趴下。

邯郸大学613事件,学生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了隋文帝时期就曾挑衅隋朝,后被30万隋军所慑服。而到了隋炀帝时期,隋炀帝在北巡突厥启民可汗大营时,遇到了高丽使者,隋炀帝命使者转告高句丽国王高元速来朝见,不然将率大军巡游高句丽国土。而高句丽国王闻报甚为恐惧,因此一直未前来。终于在611年,隋炀帝以高句丽不遵臣礼为由,发动了对高句丽的征服战争!

一、隋炀帝的学霸加持起了严重的反作用

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军出征在外多是由皇帝授予高度自由的统领权,以随机应变,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局。



(隋炀帝剧照)

邯郸大学613事件,学生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隋炀帝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为了防止将领轻兵掩袭孤军独斗去争取战功,因此他将隋军分为三道,但凡有攻击军事行动,必须要三道之间互相通报,且不许独自进军,而且军事进攻都要先上奏隋炀帝,然后等待命令。隋炀帝这样的行为严重掣肘了将领的行动。

同时,隋炀帝还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应该安抚纳降,不许继续进攻。因此每当要攻陷城池的时候,高句丽军队就声称投降,隋军碍于隋炀帝的命令而不敢进攻,只能上奏隋炀帝等待命令。然而狡猾的高句丽军队却趁这个机会组织防御,准备再次抵抗。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情况居然反复出现了多次,隋炀帝都没有醒悟。如此儿戏,隋军又焉能不败呢!

二、高句丽城池多坚固

邯郸大学613事件,学生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高句丽领土包括我国东北地区的大片领土,其中在辽东丘陵当中围绕河谷和道路,遍布山城要塞近200个,而在朝鲜北部的群山当中,也有数不胜数的要塞!凭借这些要塞,高句丽就非常难以攻打了。


(隋军征讨高句丽路线图)

因为他是文艺和政治学霸,不是军事学霸。隋炀帝有三十卷著作,是隋朝儒家学说研究和政治制度创新上的大拿,但在军事战略上却很差劲,

隋朝当年户口总数890万户,他一口气就动员了1133800人,然后还把上百万青壮年变成民工(仅仅被征的运粮民夫就超过60万,此外还有数十万人运送军器),隋朝的动员能力达到了四户一丁的极限状态。这次动员为期四年,而把兵力投放到辽东的时间也达到了近一年。隋炀帝在611年四月十五到达涿郡,到612年正月初二才开始进攻辽东,三月十四才来到辽河西岸。这种动员浪费了时间,却没有真的把上百万大军送到辽东战场,根据周边国家和隋军具体的出兵记录,隋炀帝在辽东动员的兵力只有三十多万。

隋军完全可以通过精锐部队用野战优势快速突入高句丽境内,做到速战速决,最次也能在几年时间内反复出击毁掉高句丽的生产备战。这种倾家荡产式的备战,反而让高句丽连续五年都把城池周边的庄稼都“打包”储存。因此在辽东战场隋军的数量和野战优势完全被抵消,只能陷入残酷的攻城战,而高句丽人无论炮灰还是粮食都不缺乏,隋军啃的极为艰难。更要命的是由于隋炀帝的指示,高句丽人每到坚持不住时就主动“投降”,而“受降”要经过隋炀帝的批准,那时没有微信,等隋炀帝做好批示时,高句丽人早就修好了城防,继续当缩头乌龟。由于旷日持久,远征高句丽弄得全国动荡,学霸隋炀帝的远征只能以失败告终。

这当然还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局限的。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这对表叔侄都先后远征高句丽而不胜,隋炀帝更倒霉,三次远征直接导致国内矛盾严重爆发,更因此而失去***。李世民远征高句丽而不胜,成为这位千古明君至死也无法释怀的遗憾。然而,连续挫败两位天子进攻的高句丽,最后却灭亡在了有“稚奴”之称的唐高宗李治手上,说来也是天意。而隋唐两代天子失败的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如下:

1.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虽然隋唐军队人数浩大,但是对于后勤给养的要求太高,特别是硬件方面对于东北恶劣天气的抵抗非常有限。以至于隋代有“勿向辽东浪死歌”,也就是说前往辽东很多时候不是战死而是白白死去。

2. 指挥不当,安排不周,目的不明。这是隋唐两代的通病。到底东征高句丽是为了讨伐高句丽还是吞并高句丽,两代人都没有明确。所以,兵力的进攻不能确定固有的攻击目标。战略上的不明确必然造成战术上的混乱。尤其是唐代,唐代攻打突厥时,战时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直指敌人的心脏——颉利可汗所在地,而这一目标也被出色地完成了。但是,在攻打高句丽时,唐太宗将过多的兵力放在剪除羽翼的工作上,从而陷入了泥潭。

3. 高句丽国内同仇敌忾,唐高宗能够击败高句丽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高句丽内乱,泉男生,泉献诚父子投降充任向导,唐朝才可以一鼓作气攻下高句丽。从历史上看来,朝鲜半岛之地确实属于易守难攻的地方,山多复杂,道路艰难,所以只要是外来势力硬拼很难不造成损伤。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收复辽东地区就不在前进的一个原因。

4. 隋炀帝时期的国家内部耗损已经很大,老百姓为了避免前赴辽东,甚至不惜砸断手脚充残疾来躲避兵役。一些有才华的军官更是逃离中央依附地方势力,长孙无忌的叔叔长孙顺德就是一例。

所以,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可以说是内外交困的缘故,也是由于他本人对于国内外的具体实情缺乏清晰而准确的判断导致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gyjmr.com/post/36203.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