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大学网

法学大学,法学大学排名

  1. 法学大学有哪些学校?
  2. 想学法学,是选择中国政法大学还是武汉大学的法学系更好?

法学大学有哪些学校

说起我国的法学类院校,“五院四系”总被提起,这九所国内较早开设法学教育高校,法学底蕴深厚,业内影响力较大,是无数法学生心中的圣地。但是这九所高校之间实力差距也是很明显的,法学界的“五院四系”,“四系”全是985,“五院”却差距颇大,有三所双非。

“五院四系”其实说的就是5所政法类院校和4所高校的政法系,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九所院校。“四系”即北大法学系、吉林大学法学系、武汉大学法学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系,当然这些系现在很多都变成了学院,规模更大了。“四系”所依托的高校现在全是985高校,而且基本上都是一些人文社科比较强势的高校,全国排名都在前十五名之内。

但是“五院”的情况却有一些复杂,他们分别对应着今天的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其中,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都是211高校,但是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却有一些尴尬,他们都是双非高校,在属性上劣势明显。在“五院”中,如今混得最憋屈的是西北政法大学,也被称为西法大,这所学校前些年还是一所二本高校,这几年升成了一本,但是学校虽然在法学界有很高的地位,却连一个法学的一级学科博士点都没有,着实让人尴尬。

法学大学,法学大学排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么,如今的五院四系,法学实力的排名如何呢?从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的排名上,我们就能一探究竟。

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并列第一名,学科评估都拿到了A+,是妥妥的第一梯队。北大、华东政法、西南政法、武汉大学都是A等级,属于第二梯队。吉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第三梯队,拿到了A-等级,西北政法大学最弱,是第四梯队,拿到了B+等级。

从这份学科评估的成绩单来看,五院四系高校在法学领域总体上还是有很大的优势地位。但是不得不说,有一些新兴法学牛校已经迎头赶上,比如清华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这些高校的法学建设如火如荼,对传统的五院四系格局产生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法学大学,法学大学排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五院四系依旧强势,但是已经不能作为学生报考的主要依据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已经明显掉队,与之相比,一些新兴法学高校更值得报考。

想学法学,是选择中国政法大学还是武汉大学的法学系更好?

首先两个学校都不错,都是所谓五院四系之一学科历史悠久实力雄厚,不存在谁比谁强很多的情况,差别在于学校,政法大学的学科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只有法学类牛逼,其他学科不是没有,主要是经济管理等社科类实力一般般,武大法学院是典型的综合类大学的学院,也是武大的王牌学院,综合大学的校园文化会影响你的学习生涯,这是学科以外的差别,当然你说这些无所谓那是另当别论,纯粹的只学法学那就随便选吧,政法大学法学专业人数规模更大,武大学习难度更大

中国政法大学是顶尖的211工程大学,武汉大学是强势的985工程大学,院校层次基本相同,但是武汉大学是985大学,毕业生的发展方向更宽;两所学校都是我国高校法学“五院四系”之一,法学专业水平都非常高,中国政法大学更强。从法学专业的角度来看,两所学校的法学各有各的优势。

法学大学,法学大学排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科专业开设方面,两校的法学类专业都是开设了1个法学专业。两校都有法学一级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也有拥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授予权。两校在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没啥区别。

不过中国政法大学对法学的研究更深入更细致,其二级学院中,有5个学院与法学教学有关: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各二级学科又设置相关的研究所。而武汉大学在法学教育方面,只开设了一个法学院,法学院再设置相关的教研室。从机构设置来看,中国政法大学毕竟是政法行业院校,机构设置更加细分,对法学的研究更加深入。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科评级为A+,武汉大学法学学科评级为A,中国政法大学的专业水平更高一筹。

中国政法大学在政法行业院校中最顶尖的大学,在法学界,哪个上单位都无法完全忽视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存在。但是中国政法大学只是211工程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某些场合用人单位或许只对985工程大学和双一流大学开绿灯。这样确实能够使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失去机会。

武汉大学也法学专业中的著名院校,其他专业水平并不比中国政法大学弱多少。同时武汉大学是985工程大学和双一流建设A类大学,能够满足用人单位非985大学非双一流大学不招的潜规则。

两校法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就业单位差不多,升学方面也差别不大。主要区别在于就业区域。

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在北京,约60%的毕业生在北京就业,5%左右的毕业生在广东就业,5%左右的毕业生在江浙沪就业。其他地区就业30%。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gyjmr.com/post/37550.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