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其中的“道”,你是如何理解的?
道是什么,道就是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人生计划目标,要达到这个人生宏伟目标你必须具备德才兼备,天下居有德者当之,你必须卧薪偿胆,你必须正心修身,从根本做起。什么是德,德是善的表达形式,你必须要有德性,有明德,明德是什么,明德就是善德,善是什么,善是什么,善就是刚生下来沒受到外界任何环境污染干扰的初始人性,他是光明的,是善良的,是无私的。要达到人生的宏伟目标你必须保持人的初始人性,多做善事,多做好事,善事好事做多了就成了德,积善成德。你的心正了,保持了人生初始善良的心你就会奋发读书,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修炼自己,自己有才有德了,你必须走出社会,向民众学习,到民间去检验,监督,总结,宣传并发挥作用,从而使自己达到最高境界。人生就是这一步一步走来的,这也是人生规律,违反了这个规律,本末倒置,未之有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 大学有三个释义:
释义一:博大之学
释义二:大人之学
释义三:古代的最高学府 ,太学。
2. 明明德有2个明,1个德:“让我们内心本有的光明品德亮起来”
1明:使东西亮起来。
2明:光明
1德:品德,德行。
3. 亲民有两释义:
这是我解读《大学》本句的注释和点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探求大学问的目的在于光大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最终达到最高境界的善。大学,大学问,作动词,作大学问,探求大学问。道,抽象的路,事物的当然之理,应有的行事原则,……的目的。在,动词,在于。明明德,使高尚的德行光大。第一个“明”,动词,使……显明,使……光大。第二个“明”,是“德”的定语,鲜亮,高尚。明德,光明之德。止于,停止在,最终达到。至善,最好,最高境界的善。
点评:
什么是“明德”?《尚书·咸有一德》中称其为“一德”,明德是光明之德,是纯一之德,所以也被称为天德、乾德、大德、俊德、正德、元德、上德。《咸有一德》相传为伊尹所作,是告诫太甲之言。“明明德”就是使高尚的德行发扬光大。
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理解《大学》一文的钥匙,全篇基本按这个思路行文。
“明明德”是“大学之道”的思想方法,是途径。
“大学之道”与“亲民”是什么关系?“亲民”实际是“大学之道”的两个目的之一,是从推己及人角度出发要达到的目的。亲民是“仁”的扩大,亲民思想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
什么是“止于至善”?就是达到的最高境界的好。“止”不是止步,而是“以……为止”。“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两个目的另一面,是从自我获益角度要达到的目的。请注意,这个“止于至善”包含重要的“亲民”因素。
总之,探求大学问的目的在于光大高尚的德行,这个高尚的德行就在于关爱人民,在于最终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大学之道”的“道”指的就是方法,整句话“大学之道”,翻译过来就是“践行大学的方法”,“大学”,南宋朱熹注解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然后就没了,什么是“大人”呢?他老人家没说,但是《易经》上有,在《易经.文言传》里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 况於鬼神乎?”这是解释乾卦里九五爻的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中的“大人”的,简而言之,就是能做到天人合一,《庄子.齐物论》里面说的可以“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或者是《中庸》里面讲的可以“参赞天地之化育”的人,这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境界了,所以《大学》被列为四书,绝非浪得虚名,它实在是不简单。
既然“大学”是“大人之学”,那么“大学之道”,当然是指想成为大人所应该掌握的学问方法了!至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聊起来又是一大堆,又有些文不对题,就略不赘述了,总之《大学》这本书篇幅不长,一千五百多字,就是背,两个礼拜也差不多了,在当今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环境中,无异是一本掌握处世之道、立身之道、养心之道的圣典,希望大家但凡能挤出时间,一定要把它列入必学的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