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大学”是什么意思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就是治国安邦的学问;“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在明明德”,第1个“明”作动词,为彰显、提倡、推广、发扬、张扬之意;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亲”就是亲近、体察、尊重;“止于至善”就是以至善为奋斗目标。整体的理解就是做治国安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
世界史中大学古文指的是什么?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
一是“博 学”的意思;
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1、古时的“大学”除了指儒家经典《大学》外,还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根据文献记载,大学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庠”。
2、大学正式出现于西周,当时学校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类,统称“国学”。大学的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为主。后来,凡天子所设的大学统称“国学”,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宫”。西周时,还有一种叫“太学”的教育机构,是国家的最高学府,为帝王读书的场所。
3、汉武帝为教化子孙,在公元124年正式创建了我国第一所中央大学——太学,有***50人,主要传授儒家经典。到东汉时,太学生最多时达3万多人。
中国古代的大学起源?
中国大学起源于虞舜时期,虽然没有进一步的考古学证据,但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也是有可能的。
一、作为教育不可勿缺的媒介——文字(或准文字)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媒介。
二、五帝时代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政治文明的发展,为大学的创立提供了社会基础与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