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社会普遍认为一流大学毕业的学生就是人才,这种判断方式有什么根据?
因为人喜欢或者习惯了给事物打标签,比如觉得名牌产品就质量有保证,开豪车的就是有钱人,特朗普说的就是瞎扯淡。
归根到底是人类进化后的结果,要认识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事物太麻烦,太浪费时间精力和能量,为了节约能量,就形成了这种标签化的认知方式,毕竟那个东西每个人都要很认真的去研究一下他做不到呀,也不值得,尤其是这些东西和自己可能没多大关系,就更容易快速做出判断了,反正判断错了也无所谓。
回到问题本身,以往的经验让人们普遍相信一流大学的毕业生整体水平要高一点,能力强一点,那么对于个体来说,猜他是个人才,猜对的概率比较大。
事实上,因为高考的选拔机制还是能比较有效的选拔人才的,能考上一流大学的人通常智力水平较高,自律能力,学习能力,比同龄人要高一些,通常也更努力一点,所以成才的概率的确也比较高,然后一流大学的学生毕业后能有更好的发展,更高的社会地位,大学也能获得更好的***和社会认可度,就有更多学生想进去,竞争更激烈,进去的学生质量更好,如此正向循环,社会上就普遍倾向于认为一流大学的毕业生是人才了。
因为一流大学的人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而且是全国范围内的筛选,筛选就代表了一种品质保证(当然不能保证100%优质,但残次品率绝对很低)。
社会上对军人很认可,为什么呢?因为军人经过不对严格的训练,形成了严格的自律。
回到一流大学学生身上,为什么社会主流会认可他们是人才呢?因为他们都经过高考的严格训练和筛选。接下来我们解析一下高考的筛选制度:
1、智商
想上一流大学就要考一个高分,那么及格线水平以上的智商就必不可少。
2、努力
想要考一个好成绩,除了智商还要努力,努力积极向上也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家庭环境
大部分能有个好成绩的人,家里都是竭尽所能的帮助其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可能根据家庭条件不一样,创造的环境也不一样,都肯定都是利于其学习的),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人大概率是人格健全的。
经过高考筛选,一个基本素质优秀的人就进入了一流大学,而一流大学代表什么呢?我们接下来解析:
当今我们没有什么大学了,只是一个就业培训机构,可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大学不是为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只为毕业如何能找到合适工作,教授讲课,下面找工作,好的教授和科学人才能留住人才吗?哪是学习知识呀,是一个培训在职员工吗?凭什么他们不远走他乡
不是一流大学毕业的学生就是人才。
只能说一流大学毕业的学生成材率更高一些。
毕竟一流大学的学生高考录取时,就是掐尖。
高中的尖子生不一定比别人更聪明,但是人家成绩好,至少说明人家更勤奋和会学习吧。
同时,一流大学通常学风更好,教学和科研条件更好,大多数老师通常教学和科研水平更高一点。
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流大学培养的学生成才率肯定比其他学校高了。
有一种认识,首先必须厘清。
名校相对普通校,人才多点,和名校毕业生就是人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应该说,从总体上,名校毕业生人才多点,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又何必努力创办名校呢?又何必按高考分数的高低有层次地招收学生呢?
而提问中所说的一流大学毕业生就是人才,这种绝端的提法本身很可能就是提问者臆想出来的,现实中是不可能有人糊涂地把一种相对真理硬生生当作绝对真理。
如果一种提问所预设的前提就是虚***的,不存在,这种基于在一种没有可能产生的认识上的讨论,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这种认识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硬是问别人为什么有这种认识,这种认识有什么依据,这不是一件挺荒唐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