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同济大学陆经纬跳楼***?
医学博士名额极少,我当年拼尽全力准备才读上医学博士,大学所有专家教授即便并非圣人,也比大多数社会上的人有分寸,没有这些人,靠什么进步,医学读博读硕本身压力就大,导师可能不会太关心你,可能让你做一些工作之外的忙,但永远不会过分到社会中某些人,抗压能力太弱的好学生,将来如何在临床工作
从我自身经历谈两句。在德国读博的时候和导师是签约的,合同上明确写明了甲乙的责任,比如教课的比率,做项目的比率,休******等。合约面前,导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按照法律办事。如果和导师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可以换导师。还有,导师和其他教授的矛盾是不允许转嫁到学生身上的。如果矛盾无法解决,那么首先学院教授会开会讨论; 无果的话,那么学校法律部就出马,同时有法律顾问提供。基本上就是各司其职,身边一片读博的,没听说过被导师折磨。导师育人,培养后备力量,当然也有利于自己。学生学习,支持导师。按时毕业,保证质量,大家欢喜,双赢。相反,我个人感觉国内高校有时候,导师和学生的关系都变味了,根源在制度的不透明。导师掌握生杀大权,作为弱势的一方,学生只能唯导师为尊。导师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导师,第一角色是教书育人,培养后备力量,而不到处钻营。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便不配为导师。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只能一门心思的取悦导师,如何能专心学问?
我记得也是在2018年的元月,有一篇题目为《寒门博士之死》的文章在网上大火,写的是西安交大一名叫杨宝德的博士生,也是因为受不了导师的折磨和摧残,最终因压力过大而跳河寻了短见。陆经纬的***,我认为和杨宝德并无二致,都是遇到了一个奇葩式的导师,在心力交瘁之下难以面对现实,感觉暗无天日,最终走向极端。
和当初对杨宝德的质疑一样,很多人也在质疑陆经纬是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心里抗不了事儿,挫折感太强。我倒不那么认为,从杨宝德和陆经纬透露出的信息都可以看得出,他们选择***并不是一句承受能力差就可以解释的,在导师队伍中,素质确实参次不齐,他们并不会因为高学历就代表了高素质,他们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免费劳力,就像地主一样压榨着他们的血汗,剥夺了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大量的业余时间,就像陆经纬一样,连逢年过节都不放过,这和资本家眼中的黑奴有什么区别啊。
当一个杨宝德出现时,我们可能会说这是个例,不代表整体,但当双一个杨宝德式的人物陆经纬出现时,我们就不能不引起重视,在高校当中,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生态链是否健康,我们以往不也听过有些人面***的导师嘛。
陆经纬跳楼***,不得不说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同济大学的一件可悲之事。这个悲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特别是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每位考研或正在读研的人员,乃至背后的家长。
陆经纬,男,正在同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该大学博士生导师陆琰君。貌似因不堪忍受其导师交给的与其攻读硕士专业无关的其他工作,而选择跳楼***。悲剧的发生,让陆经纬的家长难以理解,让社会难以理解,也让他的导师陷入了着巨大的舆论漩涡。
究竟陆经纬的跳楼死亡,跟其导师有多大甚至多么直接的关系?从目前掌握情况来看,陆经纬的跳楼死亡,与其导师应该是有一定的关系。毕竟,其导师经常给陆经纬安排各种与其攻读硕士无关的其他工作甚至一些家庭事务。这样的工作,让陆经纬不胜其烦,遗憾的是不仅双方之间对此缺乏有效的沟通,陆经纬也未与其父母沟通。但是陆经纬作为一个成年人,***用极端的方式离开了这个社会,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也可以说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性格不够健全,心理不够健康,最终导致用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惜也可悲。
从陆经纬家属提供的证据来看,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证据上一方面说起导师经常不在国内,一年在同济大学也待不了几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外芬兰居住地,另一方面又说陆经纬的时间都被导师控制了,就连外出吃饭、理发、串亲戚都需要跟导师请***,这就很难自圆其说了。
试想一个一年在同济大学也待不了几天的导师,怎么可能约束学生的生活起居呢?怎么就让自己的学生为其包办了一切的事务,甚至控制学生一切社会活动呢?
总之,悲剧还是发生了,我们绝不希望类似的悲剧在教育界重演。这种在研究生跟导师之间的悲剧,已经不止一次了,是否应该从相关制度层面做一些设计和规范。所以,此事务必要引起我们各界的高度重视。导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为人师表做人做事的楷模。作为学生也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在钻研自己的专业的同时,也要注重自己健康人格的培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是个例吗,不是,所以如果此事的确是真的,这种被导师完全牵制的状态,何时有个尽到,毕竟我认为这个年代,专家都快成贬义词了,有才早已经不代表有德了。
法律上,学生***,的确可能导师也好,学校也好承担不了刑事责任,说到底,最终不过就是赔钱了事。
然后说不定还会有群人站在道德制高点说,现在大学生啊,真是脆弱啊。
或者说老师严格是为你好,当然绝对有万能的金句,“你死都不怕了,你怕什么活”
但是,在这里,我不说什么死者为大,就说,请记住,他才是受害者,也许他性格懦弱,也许他是中途应该***取其他办法解决,也许他甚至就是不懂人情世故,甚至他的确就不应该死去。
但试问,谁不留恋这个世界,你说,要多绝望才有***的勇气。
因此如果不改变这样的现状,不扼杀这样的绝望,这样的个例我想也许还会出现。
我不会说,这封信,里面描述的情况,是不是就绝对真实,就没有任何偏颇,主观情绪。
但是一个学生离开了,我想作为学校,的确应该给个交代,这个事情这么久了,才爆发出来,这种处理方式真的好吗?
而看下大家的评论,我不认为其父母所言就是无稽之谈,或者说这就代表了当前一个可能的现象。
江西华东交通大学大四学生张绮雯送交毕业论文前夜“跳江”迷案到底还有哪些疑点?
1.为什么***还要带电脑?2.为什么一定要跳江,跳楼不是比跳江更解脱吗?3.为什么***还要向男朋友说晚上不***了,这这样不是多此一举吗?所以,问题太多了,必须查清楚,不能随便就说***
不猜测,不揣测,不传谣,自有专业人士去做该做的事……有没有疑点不是你该操心的事,很多谣言就是这种讨论以讹传讹演变过来的。